他在吉达大学学习经济学和商业管理,并接触到了极端的瓦哈比主义——一种要求严格遵守古兰经和圣训的极端教义。这个思想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他,让他变得更加激进,对宗教教义的严格要求甚至让他频繁地指责他人。
大学毕业后,本·拉登返回家族企业,继承了父亲的事业,迅速通过承接沙特政府和王室的工程积累了巨额财富,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对宗教的渴望。于是,他毅然辞去企业职务,完全脱离商业生活,专注于追求宗教目标。
与沙特的传统不同,本·拉登的私人生活充满了戏剧性,他与多位妻子结婚,并育有十多个子女。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,本·拉登将这一事件视为伊斯兰世界的严重侮辱,决心投身“圣战”,并迅速组建了“服务营”,为反抗苏联的阿富汗战士提供支持。
作为一名富有的沙特人,本·拉登不仅为阿富汗的抗战提供了资金支持,还借助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,动员了大量志愿者参与战斗。尽管他未亲自上前线作战,但他提供了资金、装备和训练,使得他逐渐成为反苏力量中的核心人物。
随着苏联撤军,虽然本·拉登的初衷是抵抗外来侵略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将矛头指向了曾经的支持者——美国,认为美国的存在与影响是伊斯兰复兴的最大障碍。
2001年9月11日,拉登策划的恐怖袭击震惊了全球。纽约的世贸大楼倒塌后,美国迅速展开了反恐战争,目标明确:摧毁“基地”组织。拉登的生死追捕开始了,而他与组织的核心成员被迫藏匿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地区,成功躲避了美军的多次围捕。
本·拉登最终选择在巴基斯坦的亚伯特巴德藏身,这座风景如画的城市成了他近十年的避难所。表面上看,这个高档社区的别墅显然是一个不符合常规的藏身地,但在这里,本·拉登与家人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。高墙环绕的别墅让他免受外界打扰,并且他采取了严密的安保措施,甚至要求雇佣保镖和安装监控来确保安全。
为了维持低调的形象,本·拉登并不经常外出,偶尔外出时,他甚至因开车速度过快而被拦下。为了避免暴露身份,他通过行贿成功脱身。他继续利用秘密渠道遥控“基地”组织的行动,策划并执行恐怖袭击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外界的监视不断加强,本·拉登逐渐感到自己的处境愈发危险。为了振兴“基地”组织,他整合了分散的力量,甚至考虑更换组织名称,但这一切并未阻止命运的到来。
美军的情报系统在长期追踪后终于确定了本·拉登的藏身地点,2011年4月,美军决定采取行动。代号为“海神之矛”的突袭计划紧锣密鼓地展开。5月1日午夜时分,海豹突击队员乘坐黑鹰直升机悄然进入目标区域。突击队员顺利进入别墅后,迅速搜捕本·拉登,并在与他的第五任妻子阿玛尔对话时,拉登低声说道:“别开灯,美国人来了。”
突击队员成功破门而入后,本·拉登不幸中弹,命丧现场。紧接着,搜捕工作开始,突击队员发现了包括个人视频资料、硬盘、闪存盘等一系列证据。遗体被迅速处理并秘密运送到航母上进行海葬,避免引发国际争议。
本·拉登的死标志着“基地”组织的核心力量彻底瓦解,尽管全球依然有极端分子以他的名义继续进行恐怖活动。华盛顿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一正义的胜利,白宫外的欢庆场面久久回荡。
当天晚上,奥巴马总统在白宫发表讲话,宣布拉登的死亡并称这对911事件的受害者是一次正义的回应。
参考资料:
1、报告披露拉登最后时刻:与最年轻妻子同床共眠 京华时报2013年07月10日
2、杀死本·拉登的18分钟 《青年参考》(2012年05月09日08版)
3、妻子首度开腔回忆拉登被杀之夜:他喘着粗气说“美国人来了” 中国日报网2017年5月24日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